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艾滋患者”的“患病”经历

2010-06-23 07:27: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在丽日购物广场(江北店)附近的某咖啡厅里,38岁的李某戴着眼镜,神情呆滞,坐在咖啡厅卡座的一角。窗外阳光明媚,草坪透着绿意,然而这一切对于李前刚来说都是灰色的。因为,他认定自己是“一个未能被检测出来的艾滋病患者,时日不多”。生活对于他来说,早在4年前就已经失去了原先的五彩斑斓,有的只是灰黑两色。

  或许正是谣言的风生水起让原本多疑的他神经再次紧绷,李某再次步入“我是艾滋病患者”的黑色漩涡当中,并至今深陷其中,再也无力拔出这个漩涡……

  事实上,记者经多方了解到,李某所在单位确有传言说他得了艾滋病。

  “最初确实有传言说他得了艾滋病,但我认为那是同事之间开玩笑的一种说法,他做了检测后,报告我都看过,没有任何问题嘛。”该单位一名负责人吴先生说,不过单位多数人一致认为李某有病,当然,这个有病并一定是指他已患上了艾滋病,而是心理疾病。

  工作和生活被扭曲

  长期的压抑与焦虑无疑让李某心理变得猜忌和扭曲,他不仅认定自己得了“检测不出来的艾滋病,时日不多”,而且对周围的变动变得十分敏感、偏执。在被人看来非常正常的一次出差派遣,他会理解为单位领导想 “搞他”,“否则为什么不派其他人去”。

  平静而忙碌的生活自谣言起便被打破,就像一块石头投掷在原先宁静的水面上。

  在担忧与焦虑环绕下,李某的生活、工作逐步陷入恶性循环。原先为业务奔波的热情被整夜焦虑不能入睡带来的疲惫所替代,工作业绩自然一落千丈。一年后单位考虑到他的状况后,将其调离了业务部门,改为在办公室做文档管理。这无疑加深了他与周围同事的隔膜。生活上,2006年孩子出生后,为了便于照顾孩子,他便开始与妻子分房睡至今。

  他整日恹恹无心,除了偶尔和几个了解实情的朋友打打麻将外,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在当下的社会,“艾滋病”无疑是令人恐惧的字眼,任何与此牵绊上的人,周围的人可以说是惟恐避之不及。同事异样的眼神,规避的举动一次次刺痛着李某脆弱的心理。

  他去单位食堂吃饭,用了单位的碗筷,有人就在旁边露骨地说:“明天单位食堂又要少一个碗了。”同事结婚,他去参加喜宴,结果他成了一个人用一桌,其他同事宁愿挤在一起也不愿过来同桌。 最终李某选择了不听、不问,不与周围人交流的“自我隔离”来麻木自己。他成了单位一个在编的“多余人”。

  “可以说,这4年来每次去单位我都十分痛苦,不想迈进那个大门,但为了这个家我又不得不去,因为我知道我是这个家的惟一经济来源。”李某说。

  长期的压抑与焦虑无疑让李某心理变得猜忌和扭曲,他不仅认定自己得了“检测不出来的艾滋病,时日不多”,而且对周围的变动变得十分敏感、偏执。在被人看来非常正常的一次让他出差派遣,他会理解为单位领导想 “搞他”,“否则为什么不派其他人去”。

  他甚至偏执地认为,很可能最初的那次体检无意中检测出自己患艾滋病后,单位领导为了遮丑,将他患病的证据隐藏了下来。虽然这样的行为在当下艾滋病防控体系当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体检档案无检艾项目

  “2005年我们医院开展体检项目很好,确实有外出去该单位体检的项目,从档案来看,当年给他们做的体检项目就是一般的单位体检。”马主任明确表示,当年体检项目中绝对不涉及艾滋病相关的检查。

  “无风不起浪。”李某坚持认为,2005年11月那场特别的单位体检一定查出了什么,不然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谣言出来。

  为了解开李某的心结,记者找到了当年去他们单位做体检的惠州市中医医院。

  “依我个人经验,一般单位体检是不会做这个项目检查的,既然这位市民问到,我帮忙去查查五年前的档案。”该院办公室副主任马丽听了记者反映的情况后如是说。

  经过查找当年的档案记录,她向记者反馈了信息:“2005年我们医院开展体检项目很好,确实有外出去该单位体检的项目,从档案来看,当年给他们做的体检项目就是一般的单位体检,如常规的胸片、心电图、肝胆脾双肾(B超)、肝功能等项目。”马主任明确表示,当年体检项目中绝对不涉及艾滋病相关的检查。

  至于李某的疑惑为何医院突然开车到单位体检?马丽认为,医院开着体检车去某单位做体检,一点都不意外、特别。“如果所体检单位的人员达到所需的体检人数。对方只要出钱,项目、时间一般也是由他们决定,医院就会开车去该单位体检。”她说。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那次的体检也并不突然,甚至也不是只针对李某所在单位一个地方,而是在该单位上级单位的统一安排下对片区几个单位同时都做了类似体检。

  即便是李某现存不多的几个朋友们也表示,搞不懂李某为何执意称自己患了艾滋病。

  与李某认识两三年的李先生是开档口的小老板,他们来自于老家陆丰同一个镇。“李某平常没有异常的行为举动,讲起话来思维条理很清晰。”李先生认为,“每次在一起吃饭时,他坚持要用公筷、一次性的碗筷,可朋友们觉得他没病,说没必要。”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李太生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感染内科

李太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感染内科主任。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曾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分会主任委员。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他人引用超过2500次,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此外,还获得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代表、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材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擅长:发热待查和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特别策划
恐艾症
    擅长恐艾症专家更多
    • 赵约翰副主任医师潍坊市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疑病症、恐艾症、睡眠障碍、心身疾病、异常性心理、青少年心理及成长问题的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有独到研究...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